贴近孩子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

2023-04-24 546
分享到:

贴近孩子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

李春

 

小学低段是孩子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书写、听讲、独立思考、阅读习惯等等。而在语文教学中孩子的作文能力是最难培养的。我在思考,能否在这个习惯养成期从口语交际方面出发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希望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轻松,我的教学更脚踏实地。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

低段的孩子天真可爱,他们都想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展示自己,就造就了孩子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情况出现。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新颖方式,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喜欢说,爱上写。

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我想了很多办法。首先,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课堂听讲习惯,辅以简单口令、操行评分、各种评优选先齐齐上阵。在各种规章制度的辅助下,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要阵地,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有意识地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互动体验活动,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体验点,营造体验场景。

如,教学《应该听谁的》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于是特意在辩论的环节我就设计了一个“你说我听”的评比活动。先让一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赞同的方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请听的一方汇报:“我听懂了××的意见是……”,紧接着汇报者还要征询原说话者的意见:“请问我说得对不对?”促使原讲话汇报方都必须认真倾听,才能根据对方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后,学生的倾听就有了目标,交际的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成为真正互动的口语交际。

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说“准确、完整、生动”的话

 

在口语交际中才进行说话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孩子学习课文的时候也要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说话练习,特别是在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词语的正确搭配、生动具体方面进行引导。

(一)训练语言的条理性

要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有条理,就要先让他们的思维有条理。老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然后教孩子用上表示顺序和连接语意的词表述,如“先……接着……然后……”等,从而使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有条理、有顺序、连贯的说完一段话。

一年级下册课本中出现的“一边……一边……”,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一会儿……一会儿……”都是对孩子说话条理性的训练。两个关联词看起来很相似,但是细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边……一边……”所联系的事件是可以同时做的,而“一会儿……一会儿……”所填的两件事情不能同时进行。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体验式的对比训练:老师用两个关联词说句子,孩子表演动作;然后请孩子用其中一个关联词说一句话,其他孩子们做表演。这样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两个关联词的不同,并学会了运用和对同学的发言作出相应的评论。孩子们在各种体验式说话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有序说话的能力。

    (二)训练语言的完整性

  “说完整的话”是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12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中有“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而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语言、生活的环境有限,因而说话丢三落四、颠三倒四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教学一开始就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练习把话一句一句说完整。经过一年到两年的训练,说完整的话就会根植于于孩子们的说话习惯中。如孩子们经常这样回答问题:“听了×××同学的回答,我……”“请×××同学注意,这个地方……”“请同学们看到第×自然段……”

(三)训练语言的礼仪性

文明礼貌不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交际中如果说话文明得体,往往能获得对方的认可,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针对低段学生,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开始,注意说话的语调情态。认识到“请”、“谢谢”、“对不起”等简单的礼貌用语在交际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交际之本。我经常从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抓起,设计体验式语言情景:分别时说再见,同学生日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会说安慰的话,获得成功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会说鼓励的话,他人有困难会说关心的话,做错事情会说道歉的话……

(四)尽力在平时的课堂上创设情景,赞扬孩子说得形象生动,让孩子感受到说形象具体的话不是难事,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 文中有一段话对孩子来说极具模仿价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我问:“秋天还能收获哪些果实呢?”孩子们举起了小手。“秋天有香蕉。”“香蕉是什么样子的?”“香蕉弯弯的,像小船。”我接着引导:“我们仿照课文中句子看能改成什么样?香蕉挂起         。”一个孩子们听后马上受到了启发:“香蕉挂起弯弯的小船。”我听了,大肆表扬她:“哇,你都成为小诗人了!都能写诗了!”后面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香蕉挂起了金色的月牙。”孩子们的想像十分丰富,后来优美的语言层出不穷:“西瓜挺起了大肚子。”“玉米露出一排排整齐的牙齿。”“石榴裂开了嘴巴。”……最后,在各种美好的图片的展示中,孩子们对自己说的话印象更深刻了。

紧接着,语文园地中有一首读读背背《秋天到》,这首小诗非常有韵味,朗朗上口。小诗分别写了田里和果园的丰收情景,是对课文的有力补充,同时也给我们一个信号,可以继续训练说话。

于是,孩子们创作出了更多优美的诗句:“秋天到,秋天到,花园里花儿开的好。菊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桂花洒了一身香水。”“秋天到,秋天到,树林树木张得好。银杏树扇起了金黄的扇子。枫树展开了红彤彤的手掌。”到了第一学月考试的时候,写话方面,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美丽的秋天写出来,孩子就用上了我们在平时口语训练时所说的句子,优美而有条理。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有一次,孩子们看到可爱的熊猫十分兴奋。我抓住这种说话的欲望,出示熊猫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熊猫是什么样子的。陈若岩说:“熊猫十分可爱,它有一双黑眼睛,身子是黑白色的。”周鑫桂举起说:“熊猫长得十分可爱。它有一双黑黑的眼睛,就像没有睡好,长了一圈黑眼圈似的。”我立刻表扬:“你说的话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因为你把熊猫的样子和我们没睡好觉的黑眼圈联系起来了,真棒!”赵紫嫣接着说:“它穿了一件黑白相间的衣服。”我马上纠正道:“斑马的皮毛才是黑白相间的,白色一道黑色一道。熊猫不是这样的吧?它好像我们人穿的白色的褂子对吗?谁能连起来说说?”孩子们就这样把熊猫的外形说清楚了。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一年级的孩子不仅能说一段话,还能说得优美而流畅。

三、适时进行写话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写话有明确的规定:“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说,在小学低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写的兴趣基本能力,进行作文前的准备是当前素质教育非常必要的。这将为中段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避免中段学生因初次接触作文而导致的害怕心理非常有用。

在要求孩子们写话时,我们不能刻意要求,随便一些孩子更喜欢。

我们学校的开展的体验活动——《走进名人园》,我们走在旌湖畔,孩子们竟然大声背起了《山行》。看着他们兴味盎然的样子,我灵机一动插了一句话:“我们貌似没有走多远的路吧?”立刻就有孩子说:“近上寒山石径斜。”

“我们没有上山啊。”我顺势诱导,“我们在旌湖边哦。”

“近上旌湖石径斜。”肖林马上接着说。

“哇,很有创意,这句诗改的太好了。肖林变成诗人了。继续努力!”在我的不断提示和插话中,我们边走边创作,真有行走山水间,胸中诗意浓的感觉。到教室后,我们又对创作诗中的个别词语进行了改动,一首完整的《旌湖行》出炉了:

      旌湖行——二年级七班全体同学

春游旌湖石径弯,柳林深处思名人。

停行拾爱白桦晚,秋叶飘飘舞翩翩。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识字量、写字量不断加大,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已经不足以满足孩子们的创作需求了。我们开始用书本上的生字词写一句话,然后,用几个词写一段话。孩子们进行创作时,谁说的句子最优美,我们全班同学就把谁的句子写下来,这样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我们的生字本成了我们的写话练习本。

在学习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后,我们仿照课文进行了创作。孩子们在创作中,我带着孩子一起写了两个小节,后面的孩子们自己创作。有部分孩子对我班的韦灿文的牙齿碰松了只能吃稀饭这件事特别同情,有个孩子这样写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一定给不幸的韦灿文,

画一副好牙,

让他能吃各种好吃的美食,

不用天天喝稀饭。

语文园地里的小诗很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创作。张斐灵这样写道:

谁和谁好?枝和叶好,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谁和谁好?蒲公英和风好,风往哪里吹,蒲公英就往哪里飘。

谁和谁好?小鸟和大树好,大树给鸟儿温暖的家,鸟儿给大树唱歌谣。

谁和谁好?彩虹和太阳好,大雨过后,太阳和彩虹来上班,彩虹给太阳跳舞,太阳给彩虹温暖。

谁和谁好?老师和同学好,老师教同学知识,同学们让老师开心地笑。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优美,给了孩子极好的示范。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小环节,仿写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诗歌优美的音韵和节奏的美感,还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灵感。加上先进的电教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孩子们的很多生活场景都能再现出来,孩子们就更加喜爱写作了。于是美好的童言编织着世界,涂上绚丽的色彩,谱上优美的音乐。

四、让阅读成为表达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语言和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

我们引进阅读绘本,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我利用阅读课时间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勾起了他们对书的期待。阅读时间,孩子们听我给他们讲的故事或轮流上台给大家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我爸爸》《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你真好》《我是霸王龙》《大脚跳芭蕾》……成了开口的好媒介。

语文晚自习前的课外阅读,我和孩子们在你晚自习之前一起看书,一起听故事。晚睡前要求孩子阅读20分钟课外书,并把晚上看书的情况纳入了操行评分的范畴。孩子逐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去班级书柜前翻翻。加上年级集体购买的书籍每两个星期轮换一次,孩子们往往一拿到书就按耐不住翻阅起来。厚厚的《恐龙王国大百科》,充满讽刺色彩的《彩色的乌鸦》,有趣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都成了他们的课余节目内容。以前认字难的孩子,现在不需要我随时辅导了,找不到优美词语的孩子,也能从书本中汲取到营养。后来我们开展了每日分享会,孩子们的知识面拓展就更快了。

 

(本文曾获2014年德阳市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